最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一项雾霾与植物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雾霾可能能促进树木生长,研究人员记录和分析了白杨在雾霾天的生长情况,深入探讨了其中的可能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1]。昨天,《中国青年报》以《雾霾越深,森林越壮》为标题介绍了这项研究[2],报道刊登到网站后,主要门户网站如中新网、新浪、网易等竞相转载[3,4,5]。一时间,该研究在网友中间引起轩然大波,质疑声和咒骂声不断。
其实这并不奇怪。
雾霾,本来就是人们避之所不及,人人谈之色变。通过科学实验得出雾霾能促进树木生长的结论,很容易让人以为是荒谬至极。很多人并没有阅读论文的原文,只是看了该报道,甚至只是看了标题就开始批判。网友评论也是一边倒,大有声讨生态学家智商之意。
不过事实并不这么简单。从论文原文来看,中科院植物所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去评判雾霾的好坏,该研究旨在探讨雾霾是怎样促进树木生长的,这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这种理论上的研究或者探讨,是在学术讨论范围内的。为了理解自然,我们需要收集数据与发现新现象,并探讨现象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虽然我本人不做全球变化、元素循环或污染等相关研究,但据我所知,探讨植物对气候变化与污染的响应过程和机制对于深刻理解全球变化,更好地应对环境污染是十分重要的,相关研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知识及理论储备,是环境保护以及正确决策的前提,因此该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不同情形下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完全相反。研究过程中除了结论本身有重要意义以外,实验或者数据分析用到的新方法,开发出的新工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是一些网友所不了解的。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部分网友用二分法看问题,非黑即白,简单粗暴地对科研人员进行人身攻击,显然是不妥的。
当然,类似的新闻报道媒体也可能有一定责任。科学家在接触媒体时要很小心,因为有些媒体会在不提供研究背景的情况下,将一些结论或者学术讨论过度解读。更有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刻意渲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成立的结论。公众在这些报道的误导下,所了解的是失真、偏颇的研究进展或结论。而舆论一旦被引导到这个陷阱中,就可能对学术研究,甚至科学家造成伤害。
类似事件国外也有。去年年底,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濒危种无需保护,因为灭绝是进化的一部分》[6]。这篇文章的作者Alex Pyron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进化生物学家,主要研究两栖和爬行动物在地质历史上的物种灭绝。在他看来,进化过程中出现物种灭绝是再自然不过了。但是他可能没有和《华盛顿邮报》沟通好,观点刊出时才用了上面的题目。此文一出,立即受到保育人士和公众的猛烈批评[如7],为此,Pyron不得不公开道歉。
人人都喜爱清新的空气,没有人喜欢雾霾,相信树木也如此。植物所的这项研究,应该只是想澄清雾霾过程中植物是怎样响应的。当然,从实验用的杨树推广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未必合适,而新闻报道的题目更值得商榷。但无论怎样,在这个时代,科学家都需要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媒体时谨慎一些都是好的,而一些网友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判断力。
参考:
[1] Wang X, Wu J, Chen M, et al. Field evidences for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erosols on tree growth. Glob Change Biol. 2018;00:1–10. https://doi.org/10.1111/gcb.14339
[2] http://zqb.cyol.com/html/2018-07/18/nw.D110000zgqnb_20180718_1-11.htm
[3] http://news.sina.com.cn/o/2018-07-18/doc-ihfnsvyz7451437.shtml
[4]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8/07-18/8570635.shtml
[5] https://3g.163.com/all/article/DN0H3I2A0001875N.html
[7] http://evol-eco.blogspot.com/2017/11/of-course-we-need-to-save-endanger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