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一流科学家需要怎样的写作技巧?《张益唐:天才的野心》读后感

写文章无外乎要传递信息,本文要传播什么信息呢?那就是张益唐这样一位天才,与常人有何不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文笔一流,用对比、烘托等笔法,写出了张益唐如神仙般的存在:一位孤独、谦逊、深邃的谦谦君子。

本文的核心思想正如标题所讲,要突出的是张益唐诗意一样的野心:专注于大问题,专注到不管庭前花开花落,达到宠辱不惊的程度——除了纯粹数学,其他都完全不在乎。

如果成功解决这些“经典问题”,数学家本人将名垂青史,但如果没有成功解决,就什么都不存在。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研究方式,绝大多数学者都不敢选择,但是张益唐这么做了,而且做到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点,将张益唐的经历写得十分精彩。

在作者笔下,张不是刻意忽略名利与社会地位,而是完全脱离现实中的名利,只有无时无刻对自己感兴趣数学问题的不停思考。换句话说,是为了学术而学术,完全过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张教授以一种现代学术界无法接受的方式存在着,也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一般来说,无论你从事那一领域的研究,最少在几年时间,要有若干成果,也就是有足够数量的论文发表,否则是无法获得项目资助的,业界也认为你从此沉沦。如果几年不发表一篇论文,一般业界会认为你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

当代学术界的大多数论文,读者只有从事最相近研究领域的同行。而外界看一个学者的能力和重要性,多多少少都只看对方有多少第一作者的文章,看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上,看谷歌学术的引用次数,甚至是ResearchGate分数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术贡献本身是用一个数字衡量的,至于工作是否实现了某些方面从零到一的突破,很多情况下直接用上述“加减法”去衡量,当然是十分荒谬的,但这是目前学界广泛认同的评价体系,绝大部分人不得不接受这种评价方式。

张益唐当然是另类中的另类,假如真如文章所写,几十年只发表三篇论文,是绝对不可能在学术机构里面获得广泛认可的,因为从论文数量上看,根本不可能达到评教授的要求。在国内目前的学术环境下,也更不可能容忍,恐怕也早已被扫地出门。

本文的作者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张益唐过往经历的跌宕起伏与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将这种反差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读者才愿意看下去。

为了营造氛围,同时将人物写得生动,作者同时提供了大量细节,并引用张益唐及其亲友的话,不断强化上述反差(衣食住行等等方面,都写得很详细,让人觉得可信)。最后,作者再通过学生和朋友的第三方描述,让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所以说,本文作者用很纯熟的笔法,把张益唐刻画得很生动、性格很鲜明,也更深入人心,从而让一位儒雅的大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这也是需要很长时间训练才能达到的写作技巧。

进一步阅读

《张益唐:天才的野心》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7cCpCAwqjIYUsARWSQZr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