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过年。纵然是离家万里之遥的游子,也都想着回家过年,想着和一家人吃团圆饭。一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就在这年夜饭里。不过老家宝坻没有吃年夜饭的习俗,过年这天最丰盛的一顿饭是在中午。除夕夜,宝坻俗称“五月黑下”,吃的是素饺子,全家一起守岁。

很多民间习俗的由来很难知晓,也渐渐消失在岁月中,成为回忆。这篇杂文简单记述老家宝坻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

1.祭祖

三十这天天还没亮,周围已经是爆竹声的海洋。家家户户都要赶在天蒙蒙亮时起来放一挂鞭炮。

然后,由家中的男子,带上烧纸,带着一个装满清水的酒瓶和一挂鞭炮,去坟地拜祭祖先。

不同家族的坟地,分布在村子的不同方位。张家坟地就在村东南头的麦地里,骑车十多分钟就到了。

要拜祭的有几座坟:高祖、曾祖、祖父还有大爷和二爷的坟。坟都只是用泥土堆起来的,坟前没有墓碑,要按照方位和顺序辨认是谁的坟:西北方向的是长辈,同辈的坟当中,东边为兄长。

拜祭开始了。

先用小木棍在坟的东南头画一个圈,开口向南,然后放烧纸。烧纸点着之后,用小木棍不断翻动,小声念叨先祖的尊称,告诉他们今天过年,希望快来“使钱”。之后就见到纸灰打着旋飞上半空。纸烧得越彻底越好,在灰烬熄灭前,用酒瓶里的清水画四分之三个圈,圈口指向坟头。

一般情况,坟只在清明节前填一次,之后农历十月子女会给已故的父母烧寒衣纸,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无人管的状态。有的坟头已经长满了野草,霜降后干枯。过年这天的祭拜正好可以烧掉坟头的野草。

按照顺序依次给各位先祖烧完纸之后,要挑着点燃的鞭炮,在自家的坟地里,由西北向东南走一下,告诉各位先祖,今天过年了。此时酒瓶里的水也快用完了,没用完的水要倒掉,瓶子扔在坟地,切不可带回家。

拜祭完毕,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等到火已经全部熄灭,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时,要先在水缸里照一下自己,看有没有“好歹东西”跟来了,确定没有,才能进入屋,这样才能保平安。

2.对联

然后就是贴对子。

对联俗称对子,一般要在午饭前贴好。若上一年家中有人故去,过年时不贴对子。

大门上要贴对联,每层房的门框上也要贴。大门除了贴大对联,还贴门神或贴“福”字;卧室、当屋贴“人口平安”,门外贴“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

除了人要过年以外,各种家畜、家禽也要过年:牲口棚的柱子上贴“槽头兴旺”;猪圈、鸡窝、狗窝,贴“六畜兴旺”。大车的车辕子上贴“车行万里路,人马保平安”。

对联贴什么词儿的最多?老对联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现在也有人贴。大门上常贴 “门迎百福,户纳千祥”。我还记得1993年家中贴的一副对联:“五风十雨丰收岁,万紫千红锦绣春”。

现在印刷发达,大部分人都图省事买印的对子,字体以行楷和隶书居多,多为金粉印制。如果要自己写对子,除了要有一定书法功力,也要有一定的中文功底,看似简单,实则比较麻烦,现在很多学校不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因此自己写对联的人也越来越少。

贴对子一般用面粉打的糨子。打糨子时水和面的比例要掌握好,稀了糨了都不行,调好后用文火加热,随时搅拌。温度不断升高,糨子越来越粘稠,最后也就成了贴对子的糨子。

3.年集

小年过后,各种年货的价格一天贵过一天,所以除了鱼和新鲜蔬菜,基本上都是提前置办好了。北方天气冷,猪肉、牛肉放院子里冻起来就可以了,一般是放咸菜缸里扣起来,防止动物给偷吃了。

农村集市,平常日子一般是农历三、六、九,或二、五、八是集。七里八村的人们一大早去赶集,上午十点钟以后,人就慢慢少了。

年集则不同,二十五之后,几乎每天都是集。集也可能会延长到下午一两点,卖衣裳的、卖水果的、剌肉的、贩鱼的、卖对子的、卖锅碗瓢盆各种日用品的、卖花椒大料十三香的、卖糕点、卖瓜子块儿糖的、打蛋糕的、卖炮仗的,忙到收钱都收不过来。集市上人潮如织,堵得水泄不通。遇到老熟人,又可能唠起来没玩,交通就更受阻塞了。

年三十这天,就很少有人再去赶集了,即使有,也都早早赶回家吃团圆饭,而且要在十二点钟之前吃。

4.午饭

过年这天,爊肉是一定要有的。选带皮的五花肉,切好后放入冷水烧开,捞出洗净。之后锅内加少许油和绵白糖炒糖色,将肉放入锅中翻炒上色,再加水以及大料、桂皮、草果等各种佐料,大火烧开后用小火慢炖,肉烂之后再放盐以及粉条,再炖15分钟左右就好了。肉还没出锅,已经香气四溢了。

爊鱼也是午饭必需的,象征连年有余,一般做两条,吃一条,留一条。选白鲢、花鲢或鲤鱼,要尽量保持完整,两面煎炸成金黄色之后加水和佐料大火炖熟。爊鱼火要大,有“紧火鱼,慢火肉”的说法。

过年了,大部分人家也都会买只鸡炖了,也可能再准备清蒸螃蟹、红焖大虾、红焖肘子、红烧猪蹄等平日里很少吃的菜肴。

除了大鱼大肉,当然也要有几个青菜。在北方农村,冬天蔬菜供应种类有限,一般只有鲜蘑、豆芽、蚕豆芽、蒜黄、蒜苔、芹菜、豆腐丝儿、胡萝卜、辣子,黑木耳等。常见菜肴为木须肉、炒蒜黄、素什锦、炒鲜蘑、芹菜炒虾仁、蒜薹炒肉、蚕豆瓣炒肉等。

5.放鞭炮

放上一挂鞭炮,就可以吃午饭了。一家人坐一起吃团圆饭后,就换上新衣服。孩子们的重要乐趣就是放鞭炮。

放鞭炮是过年的重头戏,没有了鞭炮,年味就淡了很多。鞭炮有二踢脚、洋鞭、闪光雷、花、钻天猴、龙吐珠、小飞机(一种旋转升空的鞭炮)等种类等多种。

二踢脚在很多年前就禁止燃放了。这是一种能升空的雷子,捻儿很短,所以很急。点着之后,底层火药把雷子打上半空,一般能升到四五十米高,之后在空中爆炸,发出巨大的声响。不过这东西很容易在燃放时倒了,危险系数非常高。

最常见的是洋鞭,小孩儿一般将洋鞭拆下来一个一个放。右手拿着香,用香头点燃药捻儿,然后迅速后撤,随即bang一声响,紧接着是孩子们的欢笑声。

2010年以后,农村的鞭炮种类被小型烟花主导,大多数人家为了显排场,都要购买很多。前几年,大部分家庭更是都要花几百甚至一两千元够买烟花。甚至有个别农户光购买烟花就超过万元,土豪之情真是让人叹服,只是不知道燃放烟花造成的环境污染他们能否也一起负责了。

6. 除夕夜的素饺子

三十这天下午,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闲下来了,也可能再在家里再做点儿家务,然后四五点钟就开始准备晚饭。晚饭非常简单,只是素的白菜水饺。据说这跟信佛有关:一年当中最后一顿吃素,为的是避免给其他生灵造成痛苦,一方面体现了对众生的慈悲之心,另一方面也保佑全家平安。水饺不能包太大,特别是不能煮破了,据说这顿饺子煮破了是不吉利的。开锅后水饺漂起来,煮饺子的人要看看是饺子向上有多少个,向下有多少个,如果凹面向下的多,就是“车” 多,向上就是“船” 多。“船” 多预示明年可能会发大水,要提早祈福。吃过这顿水饺,全家人一起守岁。

7.灯火通明

按照习俗,除夕夜所有的房间都要亮灯,防止有什么好歹东西躲在屋里。由于除夕当晚电负荷太大,村里电网显得功率不足,有时候电视和管灯都带不起来,灯泡也变得特别昏暗。一百瓦的灯泡,除夕夜感觉也只有十五瓦了。除夕夜的饺子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包起来的。

8.灯笼

除了各房间要亮灯,最好在大门口也挂上灯笼。

过去,一般是自己家糊上纸灯笼,天黑之前挂到门外了。自己糊的灯笼并不一定是红色的,而是用薄而坚韧,透光良好的一种硫酸纸糊的,上面贴上红纸剪好的金鱼、花朵、喜字等。灯笼里面放的是真的蜡烛,不是灯泡。

手糊的灯笼有两种比较常见,一种称为“大火球”,是用六条竹篾,分别做成六个正八角形,扎在一起,形成一个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多面体,颇为美观。还有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外形是个直筒,也能很好拢风,防止蜡烛被吹灭了。大门口东边,一米多高的地方挂一站这样的灯笼,照亮门口的路。孩子们喜欢围着灯笼看,此时,蜡烛的光照亮了孩子清纯而稚嫩的笑脸,映出安静祥和的节日气息。灯笼要从年二十九挂到初五晚上。

9.正门大敞四开

在农村,平常日子,天黑之前就关门闭户了,而除夕当晚,所有人家都要敞开正门,欢迎邻居亲友来串门。据说在过去,全家族的人都要在除夕夜去长子家等着给祖先磕头,拜家谱。这个习俗在文革开始后就没有了,因为家谱在那时候毁了。现在,大多数村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迁徙而来,何时定居在此,又经历多少年月,多少世代,才有了现在的自己。对大多数人来说,高祖之上,姓名都已消逝在幽远的岁月中,何谈他们的故事,何谈家族史呢?

虽然现在除夕当晚都不用给祖先磕头了,但是门还是要大敞四开。有些人家在从大门到屋门之间放芝麻秸,踩上去的声音很清脆,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如果有客人串门,芝麻秸也能告诉主人有人来了。

10. 压岁钱

吃完饺子,是父母给孩子压岁钱的时间。压岁钱一般是用红纸包好,给孩子拿好,孩子睡了就放枕头底下。俗话说,小孩儿盼过年,老人怕过年。小孩子都盼着自己快快长大,过年的时候还有各种好吃的,各种好玩儿的,穿新衣,戴新帽,何其美哉?然而大人又都知道,童年才是一个人最纯真,最可爱,也许也是最幸福的年龄,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心无挂碍。压岁钱也许是希望孩子不要长大,一直那么天真快乐。

11.冻柿子

给了压岁钱,也许就是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直播,再有很有意思的一个民俗就是吃冻柿子,一定要用已经熟透,并且非常软的磨盘柿。这种柿子之前保存在室外,冻得很硬。吃的时候,先洗好后放入碗内。加上凉水,柿子外面就形成一层冰,箍在柿子外面,而柿子本身也逐渐变软。吃的时候上面开一个小口, 将已经软烂成糊状的果肉吸到嘴里。而柿子里面的“舌头”,别有口感。

12. 新年倒计时

午夜十二点是新年倒计时的时间,此时外面的爆竹声已经沸腾。新的一年,一定要从红红火火开始。然而也有一种说法,叫“天不亮就是今个”,天亮了才是第二天开始。这样看来,也许大年初一,真的应该从第二天的黎明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