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科学与技术带来的恩惠,从计算机到汽车,从衣着到手机,现代科学与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面临着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威胁,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等等,已构成了对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1]。教育中的重要方面是科学的与科学方法的学习,媒体热衷于报道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科学及其价值受到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科学究竟是什么? 其价值何在?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呢?本文试做阐述。
一 科学是什么?
Science一词,中国最早在清末翻译为“格致”,“科学”一词源于日本的翻译[2],2007 年,维基百科将科学定义为“科学是一个基于科学方法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同时,知识的体系也是基于科学方法获得的. 科学有时候称为纯科学,它区别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是将科学研究应用到人们的需要中”[3].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将科学定义为依据无偏观测和系统实验得出的,关于物质世界及其现象的知识体系。 综合得说,科学包括对解释一般事实的知识或基本规律运行的追求。”[4]可见科学是一种用无偏差的手段,进行观察,实验后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是一种知识体系。
二 科学的价值
科学共同体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5]。但科学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2.1 科学价值定义
价值是对人需要的满足。科学价值是指人从自身需要出发,与科学活动及其成果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审视[6]。
2.2 价值中立说和科学价值负荷说
西方科学价值观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即科学价值中立说和科学价值负荷说。
前者如18 世纪法国启蒙伏尔泰把科学看作是了解自然进而实现支配自然的手段和工具,认为科学使人类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扩大了视野,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联系和交往。休谟、康德、韦伯等人认为科学是不承载价值的,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知识体系,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事业。即科学价值的中立说[6]。如史蒂文森认为,科学只能处理事实,而不处理价值;只能处理技巧,而不处理目标;只能处理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处理目的本身,对后者的处理,是由社会决定的[7]。人为科学研究活动是无利益驱动的,它“只为科学而科学”,不问功利[8]。
后者如,彭加勒、默顿、劳丹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在科学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价值判断因素,科学家进行科学活动时都脱离不了价值判断,因而科学不是纯粹的个性工具,而是处在社会中的复杂事业[6]。科学发展应该有其功利价值,追求实际应用[8]。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在继续,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科学研究,往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作为科学研究本身,其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而科学本身也仅仅是对事物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完善过程。而直至现在,仍然有学者在强烈的否定科学价值中立论。如果没有社会的需求,就没有大量社会的有效资助, 从而科学难以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所以说, 科学价值中立论只能阻碍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相反[9]。这种观点模糊了科学本身的概念。
2.3 科学价值的体现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认为:科学的价值第一方面指它在技术上的应用,这是科学最明显的价值之一。第二方面科学为人类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第三个方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永远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对任何事物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10]。这种观点还可以进一步补充,作为人类知识的积累,就有自身的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价值可分为: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内在价值主要指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成果蕴含于科学本身中; 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6]。《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国科学院 2007)是将科学作为一种促进国家发展的一种措施,强调其重要性,科学的外在价值从促进国家发展的角度得以体现[5]。
第一 科学本身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及其规律的一种理解与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构建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随着认知程度的加深,人们理解自然,理解支配物质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更近一步。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科学家体会到智慧的快乐。
第二 科学精神的价值。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科学精神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11]。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 [12]。科学主要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改变社会价值观念[13]。科学精神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科学的重要价值。
第三 科学的潜在应用价值。任何科学知识,都有潜在被应用的可能。历史上,伦琴在实验室发现X射线时,无法预料其发现在医学上的巨大应用。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时候,也很难预计分子生物学会受到这一发现如此深远的影响。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奠定了高等数学的基础,后来高等数学成了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在科学发现初期,很难预测其后来的重要意义,正所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正因为如此,基础研究才显得如此重要。
三 认知的误区
3.1 科学与技术的混淆
虽然科学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并不代表每一项研究,都能得到实际应用。能够实际应用的是技术本身,而不是事务的原理。历史上,功力思想,急功近利的思想,促进了科学,同时又制约了科学的发展[13]。
前面已经述及,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但是当前的一种常将“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而“科技”一词有时作为科学的代名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甚至有些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作者也将两者混淆。例如, 宣称科技价值是一个包含事实价值真理价值和工具价值实用价值两大要素组成[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真正作为生产力的,应该是应用了科学的技术。而非科学本身。科学要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经过理论科学、基础科学,再到应用科学和技术,才能转化成生产力[14 ]。
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不能确定的。 但是由于当前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的混淆,使得科学研究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得到某种可以预测达到的目标,而没有在时间或者结果上给科学发现留出足够的余地。用技术的管理办法来管理科学。申报课题时,要求写清楚创新点在哪里,预期产生什么成果,给出明确的研究进展时间表,隔段时间检查,为了验收合格,研究只能按照既定的线路走,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的。因此,必须将纯粹科学研究、应用型研究、技术型研究分开对待。在管理上,应根据科学的特点来采取一种评定方式[14]。
3.2 科学的善与恶
如在工业化早期,因环境污染曾导致大量损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早在1749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表达了他对科学的否定,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使贫困人口减少,反而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认为科学是邪恶的[6]。科学的善恶之争也随之展开。在二十世纪至今,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几乎都和工业发展有关,如光化学烟雾,酸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水体污染,海上原油污染等。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科学的承载的价值取向发生问题,因此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本身。他们认为科学并非价值中立, 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 因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 还是在科学应用中都应充分考虑科学的价值倾向, 正确地处理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从而避免科学对于人类的伤害[9]。而的科学家的任务是要为社会的物质生产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支持,真正把科学作为一种为人类谋福利的手段而不是危及下一代的工具[1]。
他们不但粗略得承认科学承载着善与恶,而且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科学,作为一种不承载价值取向的知识体系,并不会带来环境问题,也更不存在邪恶的之说。如费曼认为科学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并不是科学本身造成的[10],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的滥用。正如李醒民教授所言:科学以及其导致的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增进了社会福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科学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但是这只是技术被恶用,或被误用所致,并非科学本身之过[13]。
3.3 科学成果的评价
在对科学工作者科研水平的评价中,人们正从一种单一评价指标转向另一种单一评价指标,也就是从追求数量,转移到到追求SCI影响因子上。
1990年我国的科技论文篇数全球排名是第15位,2000年排名第8,2004年排名第5,2005年第4,到2007年,科技论文篇数已跃居世界第2了。我们正满怀信心地向全球首屈一指的论文生产大国冲刺[15]。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博士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6]。2008年5月16日,汤姆森科学论文检索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的SCI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国少将近4000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国少400篇[17]。
博士研究生世界第一,论文总数世界第二,SCI论文数量世界第四,是否表明我国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大国了呢? 答案可能仍然不能十分肯定。因为我国的论文质量从总体上来说,仍然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一切以以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准,也就是认为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论文本身的引用次数是科学研究的水平的唯一标尺。但实际上,大约一半左右的刊物中的文章,可能是不被引用的[17]。而不同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生物学,生态学,数学,医学,物理学之间,科学家的数量,学科发展的时期不同,繁荣程度也不尽相同,势必造成影响因子与论文数量的差异。
论文的质量取决于其深远的影响,而简单的比较论文的横向比较论文的影响因子,或刊物的影响因子是不合适的。国际数学联盟、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委员会和国际数理统计学会警告说:“研究太重要,不能只用一种粗糙的工具来衡量它的价值。”[17] 三大国际数学机构联合发布严重警告:科学评价不能过度依赖引文数据。某些研究的初期,可能并不会受到重视,过于依赖影响因子,将可能阻碍学科的发展。《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需要耸人听闻的科学,不需要吸引眼球的科学,不需要头条,真正优秀的科学研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18]。论文影响的深远程度是关键。郭光灿院士告诫他的学生:发表论文还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重要的是你的研究对学科发展所产生的真正影响和价值[19]。
参考文献
- [1] 周志娟 科技负效应、科技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年3期 12-13
- [2]艾尔曼 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 2000年第2期 中国学术 http://www.cp.com.cn/emd/17/newsdetail.cfm?iCntno=1024
- [3] 时东陆 再论科学的定义 科学 2007,59(5):23
- [4]”scienc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9 2008 http://search.eb.com/eb/article-9066286
- [5]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http://www.cas.cn/html/Dir/2007/02/26/14/77/72.htm 2007年2月26日
- [6] 王国弘 , 王树恩 科学价值评价的困境及出路 齐鲁学刊 2006 (2) 611-614
- [7] 李醒民 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年12月 35(4) 113-118
- [8] 韩美兰 论科学价值的基本蕴涵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年6 月21(3) 14 -16
- [9] 吴兴华 科学价值中立吗?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年02期 8-10
- [10] 李亚宁 费曼谈科学的价值,大众科技报,2001年9月16日
- [11] 余谋昌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01年6月10日
- [12] 路甬祥 科学的价值与精神 科学时报 2008年12月9日
- [13] 李醒民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5期 43-6
- [14] 姜靖 专家学者热议:是什么阻碍了科学界经典理论的“中国造” 科技日报 2007年8月3日
- [15] 武际可 论文等于科学研究吗 杨纯 李大庆 科技日报 2008年6月25日
- [16] 张志坤 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 光明日报 2008年9月24日
- [17] 王丹红 金碧辉:现在是提高中国论文质量的关键时刻了 科学时报 2008年5月29日
- [18] 王嘉宁,金煜 菲利普•坎贝尔:惟一要传递的是科学本身 新京报 2007年6月19日
- [19] 王静 郭光灿院士谈科学理念:发表论文不是目标 科学时报 2008年9月17 日